□ 司馬童(浙江 媒體人)
  在中央一系列嚴厲的規定下,有人在名目上下工夫,也有人在地點上下工夫,逐漸把大吃大喝風從地上轉入地下。在北京一家私密會所,更高級的宴席可高達人均6000多元。服務員還稱,八項規定對經營沒什麼影響,來此消費的領導太多了。(12月10日中央電視臺《新聞1+1》)
  有專家稱,透過現今制止奢靡、杜絕浪費的各種規定,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》,可以說是“下有對策,上有政策”。換言之,不讓人抱有僥幸心理大環境已初步形成,反對鋪張浪費的全民監督,也比任何時候都嚴密。
  正因如此,電視節目中私密會所的“沒有影響”,更讓人不安。這種“不安”原因有二。一,公款消費的報銷制度是否仍然存在諸多疏漏?二,某些幹部熱情不減,私密會所是否是“私密賄所”?
  這則“私密會所領導多”的報道,無法讓人不聯想。正是因為如今“公款吃喝,人人喊打”,況且他們不可能沒有料到突如其來的明察暗訪。這些“識時務者”自然懂得“安全第一”和“萬無一失”。
  但這則新聞也隱隱透出,這些不惜花費的請客者,或許正是看中了私密會所的“保險因素”,各求所需地將其當作“私密賄所”。而那些端坐“高朋”之座的被請對象,自然也認可這類聚會場所的“絕對安全”。仿佛再也不用擔心人多眼雜,壞了自身的清廉形象。
  無論如何,群眾路線猶言耳邊,“私密會所領導多”更是如鯁在喉。不難想象,某些暗地裡熱衷鑽進私密會所,醉心享受“高端大氣上檔次”消費的幹部,在“反四風”的教育實踐活動中,肯定不乏言之鑿鑿的“剖析反省”。那麼,當他們轉過身子進入“私密會所”時,不知腦子裡還有多少“群眾路線”的自律和自醒?
  私密會所莫成“私密賄所”,或是一種多慮。然而,無論什麼級別的領導幹部,經常出入消費畸高的私密會所,肯定與之“為民、務實、清廉”的服務形象格格不入。如果有人不以為然,反將風光涉足這種場所視作“身份的標誌,地位的象徵”,那其離“上有政策”的“關註對象”也就不遠了。  (原標題:私密會所 莫成“私密賄所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d51pdsez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